我理解政策應該指政府發布的支持和關心農民朋友的相關準則條款。比如農村稅費改革、降低稅率、糧食購銷體制改革、對農民朋友的補貼方式的改革、農村醫療體制改革,還有社會福利和財政政策等等。黨和政府制定政策,是職能所在。同時媒體對農民朋友的關注,為農民朋友服務,對農民朋友的支持也在扶貧解困中起著重要影響和作用。而全社會對媒體的關注和全社會的親身實踐應成為一個共識與真理,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,可以增加力量,助他們一臂之力,助媒體一臂之力。對于農民節目的制作與目標。就象一個大白紙中的一個圓圈,一部分,圓圈之外是其他問題:比如覆蓋率(還好,現在有了"村村通"),農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,這需要國家的教育事業的發展,現在還有了支教活動等等,這圓圈外需要很多的人很多領域很多部門的協作努力。當然,媒體并不是孤立的,就象圓圈離不開白紙一樣,白紙離不開圓圈一樣,現在我們就在這個圓圈內作好文章吧!作好媒體的職責,發揮好電視的作用,所以我們為了作好"文章"就來集思廣益。上述說過,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,所以我也來思考思考,該做什么節目?做哪些新的節目呢?由于不是專業人士,所以我來"空想"幾個農業政策節目,來描述描述它們的樣子。
1、主持人或者記者充當村官。
這樣的節目將是什么樣呢?是不是國內已有了?或者可只是偶爾用之?不清楚,我還是隨便構想構想吧。
我想到了這樣的新聞場景:一群農民朋友圍著一位村官,在領石油管道過農田,國家征用土地的補償款,一些農民朋友焦灼的向村官提問,該補多少錢,怎么計算等一系列關于政策很細化的問題,弄得村官焦頭爛額,解釋多了反而不耐煩,村官的素質暫時不去追究,我就想到了:記者和其他電視工作者的心理素質,他們首先要有耐心,畢竟農民朋友不知道的很多,想知道的更多,再加上"怕上"的軟弱和"怕被知道自己不知"的羞澀心理,他們太需要一個非常有耐心的人給他們解釋闡述政策了;我還想到了制作一個長期這樣記者或主持人充當村官的節目,可以說這是欄目的一大不變的特色。
場景的選擇有兩種:一是真實的記者客串村官,幫村官做事,同時介紹政策、新聞線索的提供象其他欄目一樣,一接到線索記者或主持人立即趕到某村,既做節目也做真實的村官;二是虛構的,就象拍電視劇一樣,記者或主持人是演員,同時也需要一些農民朋友群眾演員,這樣以生活化的解讀政策向電視機前的農民朋友傳達政策。總之,這個節目的構想是以現實的場景還原為特色,也許更貼近農民朋友,更易讓他們接受,也許他們看了覺得象是身在其中。還有一種,就是記者在身邊采訪,記者對著鏡頭解說政策,就是一般的新聞采訪形式,我覺得不好,記者或主持人還是參與進去比較好。不知國內有沒有這樣的節目?
2、將政策改編成歌曲,制作成晚會上的節目。
我覺得農業政策的節目,不應做成專家坐在那連篇累牘的念之類的節目,很枯燥,可以加入音樂,配合專家解說,或者以娛樂方式傳達政策,比如:將政策改編成歌曲,制作成晚會上的節目,唱完了,然后專家或官員再來闡釋,專家或官員相當于晚會嘉賓。
3、農業政策節目最重要的是語言問題。
農業政策的文件一般是嚴肅文體,可以專門制作一個語言轉化類的節目:兩個主持人,或一個主持人和一個嘉賓,另一個主持人或嘉賓專門以另一種通俗的語言解釋,相當于訓詁和翻譯,這個節目千萬別顧及政策語言的莊重嚴肅,訓詁后可以輕松幽默詼諧,可以打比方,盡量形象,甚至可以調侃,可以用方言。這樣可能有些人認為我把農民朋友都看成素質低到如此地步的人了,不是的,我沒這個意思,我主要是設想一下,而且生活實際中農民朋友看不懂政策條款的問題確實存在,這只是構想,實際操作當然要把握語言轉換的"度"了。
4、設一個名為《新政策信息》的新聞播報節目。
農業政策大部分是固定的,就象電視臺的固定節目的固定時間一樣,人們只要看一次略微幾次記住就行了,很少整天關注節目時間表,農民朋友知道了大類固定政策后就很少關注變動的政策信息,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勞動,有種不主動的習慣意識,所以我設想一個名為《新政策信息》的新聞播報節目,可以是一周一次,專門播報一周農業政策信息。
由于不是專業人士,有很少關注農業節目,所以可能出現讓電視行業人士和農業學者笑話,貽笑大方的問題和細節,請多多笑諒,但本著做好農業事業這張"大白紙"中的媒體這個"圓圈"的文章的目的,所以想出了關于農業政策節目的幾點想法。真誠希望專家給予糾正。